由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何中虎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以其在小麦遗传育种与应用生物技术研究、商品粮分级检验与质量控制和国家标准制定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开始于1988年,在20年的时间里,科研人员重点针对我国食品质量亟待提高的实际需要,采用常规方法与分子技术相结合,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小麦品种的品质评价体系和改良方法,从分子标记-生化标记-籽粒和面粉性状-食品加工品质4个层次首次创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包括7类72个指标及其标准化的测试方法,其中24个指标为国际最早报道。建立了中国面条的标准化实验室制作与评价方法,提出并验证面条小麦的选种指标和分子标记选择体系。他们新创立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和相关技术与方法已在全国多家育种单位和面粉公司应用,全面提升了我国小麦品质研究水平。其中有关面条品质评价、基因标记及贮藏蛋白鉴定等技术已在国外应用,不仅为进一步改良中国小麦品质提供了重要方法和理论依据,而且对国际小麦品质改良有参考价值。
该研究创立了蛋白质鉴定新方法2种,发现新基因和新标记26个。新发掘的基因标记、新方法和新机理,以及创立的品质评价体系丰富了作物育种、谷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利用这一评价体系已经对国内300多份小麦品种进行了表型和基因型评价,从基因层次解析了中国小麦品质现状,明确了主要品质性状关键基因在中国小麦品种中的分布规律,在国际上正式命名8个品质基因位点的37个等位基因。由该项目组主持制定的全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已由农业部组织在全国发布试行,成为指导我国小麦生产和科研的重要文件。
该研究团队还创制优质骨干亲本2个,育成优质小麦新品种3个?!爸杏?507”,其面包和面条加工品质达国际一级优质麦标准,累计推广310万亩;“中作8131-1”是我国最早育成的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已通过全国审定,用此作亲本育成优质品种10个,累计推广3000万亩;筛选鉴定的“临汾5064”已成为全国优质麦育种的第二个骨干亲本,用它作亲本育成13个优质专用品种,累计推广1.5亿亩。优质小麦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对全面提升我国小麦品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关键作用。
项目进行期间,研究人员共在遗传育种和谷物化学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2篇,影响因子在2.0以上的权威期刊21篇,评述性论文发表在《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影响因子达10.8;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15项。
分享到
我国小麦品质评价技术国际先进
发布时间:2009-01-12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办公室|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