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物技术研究所范云六院士的科研团队主持完成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研究项目,是我院近年来重点跟踪管理,培育重大科技成果的重大项目之一。经过严格规范的安全评价,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从2005到2008年先后完成了农业部规定的各项安全性评价试验,于2008年12月通过了农业部安全评价委员会评审,并于2009年11月获得农业部正式颁发的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标志着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可以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加工,在饲料加工原料玉米、大豆、油菜中总磷的50%~80%是以植酸形式存在的,动物几乎不能消化利用,需要额外添加矿物磷满足动物生长对磷的需求;而且植酸是抗营养因子,和钙、铁、锰、锌、镁以及蛋白质等营养元素形成不溶性的螯合物束缚这些物质,严重影响动物对这些营养元素的利用。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中的植酸酶可以降解饲料中含量丰富的植酸,释放可被动物利用的无机磷;减少动物粪、尿中磷的排泄,减轻环境污染;同时,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利用农业种植方式替代原有工业发酵生产方式生产植酸酶,可减少厂房、设备、能源消耗等投入。因此,以玉米为载体生产的植酸酶直接用于饲料加工,实现了以环保、节能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绿色磷”的梦想,具有巨大的产业优势和应用前景。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是我国首例获得安全证书的粮食作物,也是国际上首例研制成功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这一重大成果的取得历时12年,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产业化,将是我国作物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是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继转Bt基因抗虫棉产业化之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农业高科技新兴产业,对提高我国玉米种业国际竞争力和促进饲料及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贡献。
分享到
生物技术研究所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发布时间:2009-12-01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