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主持、东南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参加完成的《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成果鉴定会在京召开?;嵋橛芍泄┮悼蒲г嚎萍季衷本殖ぶ鞒?,农业部科教司技术推广处朱岩处长参加了鉴定会。
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庞国芳院士担任,来自行业内的7名专家对该课题进行了审查、答辩和讨论。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提供的文件完整,资料齐全,数据翔实,创新性突出,在利用牛(羊)尾毛作为肉牛(羊)溯源材料,建立肉牛同位素指纹溯源技术、茶叶近红外光谱产地溯源技术、植源性食品铅污染源解析技术、大型动物个体虹膜识别与溯源技术方面,有效综合原产地溯源、污染物溯源、大型动物个体溯源和电子标签溯源功能的集成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由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魏益民教授主持的该课题通过研究同位素指纹技术、近红外光谱指纹技术、矿物元素指纹技术、DNA指纹技术、虹膜指纹技术和电子标签技术,对牛、羊、猪、茶叶、苹果等主要食用农产品进行产地溯源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开创使用牛尾毛代替牛肉作为牛肉产地溯源材料的研究,并用牛尾毛建立了牛肉产地溯源数据库。此项发现大大降低了牛肉产地溯源技术研究的成本,加快了肉牛产地溯源研究的步伐??翁庥τ梦榷ㄐ酝凰刂肝萍际?,对蔬菜、茶叶、水稻中的铅污染进行溯源研究,对铅污染源来源进行解析,建立了污染源贡献率的计算方法,证明了茶叶铅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尘所致,而大气降尘主要由汽车尾气和燃煤飞灰构成,而非土壤、农药或化肥所致。该课题还通过学科集成、技术集成和系统集成,建立了集原产地溯源??椤⑽廴疚锼菰茨?椤⒋笮投锔鎏逅菰茨?楹偷缱颖昵┧菰茨?槲惶宓氖称芳拔廴疚锼菰聪低澈筒檠教?。专家建议将该技术成果扩展和完善后,在重点产业加快示范和推广应用。
分享到
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通过成果鉴定
发布时间:2009-06-30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