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人民日报]让“洋白菜”变身“中国种”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方智远
发布时间:2014-05-27
|来源: 《人民日报》2014年5月26日|作者:赵永平
方智远,从20多岁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始,就与甘蓝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萝卜白菜半年菜”,甘蓝基本依赖从国外引种。“‘洋白菜’种子贵,质量还难以保障。1967年,广东、福建等地种了近百万亩甘蓝,百分之六七十不结球,急得老百姓都掉眼泪了。”当时方智远跟着研究所老同志连夜赶到广东,看到地里一片一片抽薹的甘蓝,他暗下决心:“解决老百姓吃菜问题,还得搞我们自己的品种,让‘洋白菜’变身‘中国种’。”
1970年,方智远和课题组着手研究一代甘蓝杂交种。没有种质资源,一切都从头开始。那段时间,方智远到处写信,听说哪里有好种就立马找过去。有了材料,他又一头钻进试验田:拿着铁锹、锄头,整地、播种,弯着腰、低着头,一棵一棵地给甘蓝授粉……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他们率先育成国内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京丰一号”,结束了我国甘蓝品种依靠从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
然而新问题又摆在面前。“这个品种产量高,但是中晚熟品种到6、7月份容易烂,要赶紧搞不同熟性的品种。不仅要有春天种的,还要有秋天种的。”方智远说。他和课题组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研究中,并陆续育成6个早中晚期优良品种,使甘蓝在市场上四季常见。
一代又一代甘蓝新品种相继培育成功,具有很明显的优质、丰产、抗病、抗逆等特性,比原来的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亩产值增收200元。2006年,方智远又带领课题组进行生物技术育种,杂交种的纯度可以达到100%。
他办公室衣架上常年挂着一顶草帽、一件雨衣,是随时准备下地用的。方智远和同事们经常下农村办培训班,手把手教农民,毫无保留地把成果拿出来跟农民共享。“搞育种的关键是看你的品种怎么样,受不受农民欢迎,能推广多大面积,能为农村为产业发展做多少贡献……”方智远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萝卜白菜半年菜”,甘蓝基本依赖从国外引种。“‘洋白菜’种子贵,质量还难以保障。1967年,广东、福建等地种了近百万亩甘蓝,百分之六七十不结球,急得老百姓都掉眼泪了。”当时方智远跟着研究所老同志连夜赶到广东,看到地里一片一片抽薹的甘蓝,他暗下决心:“解决老百姓吃菜问题,还得搞我们自己的品种,让‘洋白菜’变身‘中国种’。”
1970年,方智远和课题组着手研究一代甘蓝杂交种。没有种质资源,一切都从头开始。那段时间,方智远到处写信,听说哪里有好种就立马找过去。有了材料,他又一头钻进试验田:拿着铁锹、锄头,整地、播种,弯着腰、低着头,一棵一棵地给甘蓝授粉……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他们率先育成国内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京丰一号”,结束了我国甘蓝品种依靠从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
然而新问题又摆在面前。“这个品种产量高,但是中晚熟品种到6、7月份容易烂,要赶紧搞不同熟性的品种。不仅要有春天种的,还要有秋天种的。”方智远说。他和课题组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研究中,并陆续育成6个早中晚期优良品种,使甘蓝在市场上四季常见。
一代又一代甘蓝新品种相继培育成功,具有很明显的优质、丰产、抗病、抗逆等特性,比原来的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亩产值增收200元。2006年,方智远又带领课题组进行生物技术育种,杂交种的纯度可以达到100%。
他办公室衣架上常年挂着一顶草帽、一件雨衣,是随时准备下地用的。方智远和同事们经常下农村办培训班,手把手教农民,毫无保留地把成果拿出来跟农民共享。“搞育种的关键是看你的品种怎么样,受不受农民欢迎,能推广多大面积,能为农村为产业发展做多少贡献……”方智远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