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属各单位:
“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建设,是院党组经过广泛调研、反复讨论和认真研究,并根据农业部党组的要求提出的新时期全院发展的战略目标。两年多来,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全院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紧紧围绕“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建设,在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开发、国际合作交流与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根据新阶段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提高全院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对“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建设的认识,统一思想,万众一心,加快建设的步伐,6月4日下午,院党组召开京区所局级以上干部会议扩大会议,京内各单位所、局级领导;机关各局处级干部;京内各单位具有副高职称以上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所有职工出席了这次会议。院长兼院党组书记翟虎渠同志做了题为“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加快‘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建设的步伐”的重要报告。
现将翟院长的报告印发给你们,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深刻领会“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建设对全院改革发展、对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在不同层次与范围内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动员广大科技人员和全体干部职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投入到“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建设中去。(2004年6月7日 供稿 院办 摄影 丁麟)
附:翟虎渠院长报告全文
统一思想 深化认识
加快“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建设的步伐
院长兼院党组书记 翟虎渠
同志们:
2001年下半年,院党组根据当时中国农科院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全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就中国农业科学院向何处去,如何定位,进行了反复讨论和认真研究,形成了共识,这就是我在2002年院工作会议上代表院党组第一次提出的,要用5到10年的时间,把中国农业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战略构想。随后院党组向农业部党组做了汇报,部党组对“三个中心”建设的构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杜青林部长同时还要求,除建设好“三个中心”外,中国农业科学院同时也应建设成为全国“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由此,“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建设被正式确立为新时期我院发展的战略目标。
两年多来,院党组始终围绕“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建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院各项工作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建设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但在最近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全院广大科技人员以及干部职工中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尤其是在一线科技人员以及离退休职工中,对“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的建设内涵还不完全了解;对我院新时期改革与发展战略意义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根据院里提出的改革与发展规划,要在2010年前后,基本实现“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建设的战略目标。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虽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特别是随着农业科技在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作用与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十五”科技计划快要结束,“十一五”计划马上就要启动的关键时期,有必要进一步统一全院的思想,把广大科技人积极性与兴奋点聚集到“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的建设上来。为此,根据院党组的统一部署,召开这个动员会,目的就是要使全院广大科技人员,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十五”计划的执行验收,“十一五”计划的立项启动,加快“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建设的步伐。
一、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国家农业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高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任务,在解决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中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中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以来,老一辈科学家和每一位职工,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以研为本”,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始终是我院改革与发展诸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结合我院当前实际情况,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我讲几个重点问题。
1、进一步明确各研究所科技创新的重点和方向
根据2002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正式批准的农业部等九部委的科研机构改革方案,目前我院有18个研究所已建设成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其中6个研究所进行了联合重组;12个研究所按照三部委要求完成了转企前的准备工作。对于非盈利科研机构,主要任务就是科技创新;对于转制为企业的研究所,为了增强企业创新的后劲和活力,也要抓技术创新。经过2002、2003年我院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一、第二次会议的讨论,全院已基本确立了9大学科群和41个一级学科。各研究所,尤其对于18个非盈利研究所,要在全院整体学科建设框架内,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凝练科研目标,确立并抓好3到5个主攻研究发展方向,这是每一个研究所改革与发展的首要前提条件。
2、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年以来,我院连续两年实施了“杰出人才工程”。2002年首批招聘了19名一级岗位人才,64名二级岗位人才,187名三级岗位人才;2003年再次遴选一级岗位人才14名,二级岗位人才41名?!敖艹鋈瞬殴こ獭钡氖凳?,进一步充实了我院学科带头人队伍,大大改善了全院人才队伍结构,丰富了全院人力资源,为我院顺利实施“十五”科技计划,加快“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建设做出了贡献。各研究所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研为本”,机关各部门及各研究所科研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为一线科技人员服务的思想,为科研人员创造提供一切必要的科研条件,并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这两年,中国农科院力尽所能,克服困难,筹集必要的资金实施了“杰出人才工程”,在社会各界与海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敖艹鋈瞬殴こ獭蔽颐腔挂中凳┫氯ィ】赡芪展谕庾钣判愕目萍既瞬诺脚┛圃汗ぷ?,使我院“人才兴院”战略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应有的效果。
3、大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人员完成科技创新任务和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2002年科技部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在科技部和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我院承担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大量任务。目前,我院已建有1个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1个国家及部委质检中心;11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和分中心;1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10座中期库,11个资源圃;3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和国家农业图书馆。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与我院所承担的科技创新任务相比,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水平差距还很大。因此,全院上下,一定要紧密结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集中物力和财力,抓好我院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及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为解决事关全局、国计民生的重大农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保障条件。院里要重点抓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工程和改良中心建设;各研究所要抓好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院科技局、计财局要与各研究所密切协作,统筹抓好全院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各研究所把部级重点实验室升格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创造条件。
4、重视和加强学术团队建设
有了学科带头人,建立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还要进一步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国内其他兄弟单位的经验教训一再表明,许多优秀的科学家,由于没有注重人才培养和科研梯队建设,最终事业后继乏人,青黄不接。各研究所领导,要围绕各所主要学科发展方向,重视和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从全院来看,要通过“杰出人才工程”计划的持续实施,围绕一级岗位杰出人才,全面推进同一学科群二级、三级岗位人才建设以及实验技术人员的配备,并结合研究生培养、客座研究制度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最终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能力超群、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优秀科技团队。要围绕全院9大学科群的41个一级学科方向,实施人力、物力、财力三位一体战略,在全国形成农业科技发展的41个制高点。
要营造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研究氛围。教书要育人,科研同样也要育人;老同志要体恤后辈,领导要包容同事。在项目立项争取中,各研究所领导一定要有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全局意识,不要把所有项目包揽在一个人名下。各单位学术带头人、老资格专家、所长、处长,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同时也要有较好的学术道德,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围绕国家目标开展科技攻关。
5、紧紧围绕国家目标抓好重大科技攻关,加强重大项目的跟踪和管理
目前,我院承担的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上级部门3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30多个。所有这些科技任务,从上级部门来看,都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也理所应当是当前全院科技攻关的重点和核心,要集中力量,认真组织实施,完成好这些项目。院里要重点抓好30-50个重大项目的跟踪管理工作,各研究所也要重点抓好3-5个重点项目的管理,各项目负责人